图片
mǎi dú huán zhū
买 椟 还 珠
一、'买椟还珠'的含义椟:读作 dú ,木匣、木盒。买椟还珠:指买了装了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;比喻取舍不当,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。近义词:舍本逐末、本末倒置反义词:去粗取精、去芜存菁二、'买椟还珠'的故事
成语“买椟还珠”出自战国·韩非子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。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。”这段话意思是:楚国有个到郑国去卖宝珠的人,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,再用桂、椒的香气熏蒸,镶上珍珠美玉,点缀玫瑰宝石,连边缝都嵌满翡翠。郑国人见了,买了他的匣子,却把珠子退还给了他。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,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啊!
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,纷纷招揽人才,寻求富国强兵之道。在这个背景下,各种学说和思想流派应运而生,形成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
在那个思想活跃的时代,各家学派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,纷纷著书立说,展开激烈的辩论。然而墨子与人辩论时,坚持自己的学术风格,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动听的言辞,而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,阐述自己的学说。
据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记载,楚王对墨子的学说就感到困惑,认为墨子“言多而不辩”,即墨子的话很多,但不动听。于是就问田鸠:“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。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,他讲的话很多,但不动听,为什么?”
田鸠通过两个历史典故来说明。首先,他提到过去秦伯(秦国君主在西周时期的爵位为“伯”,故称秦伯)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,衣着华丽,并陪嫁了七十个女子。到了晋国后,晋国人更喜欢陪嫁的女子,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。田鸠认为,这可以称为“善于嫁妾”,而不是“善于嫁女”。接着,田鸠讲述另一个故事:楚国有一个商人到郑国卖宝珠,他用木兰香木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匣子,用香料熏烤,用珠玉点缀,用玫瑰装饰,用翡翠衬托。然而,郑国人只买了匣子,却退还了宝珠。田鸠认为,这可以称为“善于卖匣子”,而不是“善于卖宝珠”。
最后,田鸠总结道:当今社会上的言论往往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话,君主只欣赏言辞的华美,却忽视其实际价值。墨子的学说旨在传扬先王之道,阐明圣人之言,希望广泛地告知人们。如果过分修饰文辞,人们可能会只关注文采而忽略其内在价值,从而造成因文辞而损害实用的恶果。这与楚人卖宝珠和秦伯嫁女儿是同一类型的事,因此墨子的言论虽然很多,但并不动听。
“买椟还珠”和“秦伯嫁女”这两个故事都揭示了舍本逐末、重形式轻内容的危害,警示人们在生活和决策中要注重实质,不要被外表和形式所迷惑。韩非子通过这两个故事,警示君主和决策者不要被形式和表象所迷惑,而要注重实质内容和实际效用,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富强。
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“买椟还珠”、“秦伯嫁女”。“买椟还珠”意思是买下匣子,退还珍珠。比喻没有眼光,取舍失当,只重外表而忽视实质。“秦伯嫁女”意思是秦伯嫁女儿时注重陪嫁的侍妾,导致女儿被轻视。比喻做事本末倒置、取舍不当。也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。
三、'买椟还珠'的示例
当然,以我浅陋的眼光,恐怕买椟还珠,没有什么好报告,不过我说过,只得尽我的心力。(邹韬奋·《萍踪寄语·开端》)
若读者仅能鉴赏那些琐碎纤巧的技术,而不能体察到作者心灵的幽深绵邈,这真是买椟还珠,十分可惜的事。(俞平伯·《读〈毁灭〉》)
有些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,这种行为就像买椟还珠,本末倒置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TVB知名女星去世 丈夫上月自杀
下一篇:没有了